环境保护是重要民生问题。
"十一五"期间,环境保护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紧迫需要,在执政理念、发展思路、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。
围绕着人民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,集中力量解决饮用水污染、空气污染、噪声污染、土壤污染、重金属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,处理好治理污染与保障民生的关系。
创建模范城市,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"以奖促治",有效治理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,处理好缩小城乡差距与保障民生的关系。
开通"12369"举报热线,推行环境信息公开,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不断探索形成。
执政理念之变:环境问题是重要民生问题
党的十七大以来,党中央、国务院把环境保护作为惠及当代、造福子孙的重大战略问题和民生问题,更加强调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。
环境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,正因为如此,环境问题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。2007年,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组织实施的"环保民生指数"显示,在9个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中,环境污染问题排名第二,仅次于物价问题,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比例达到了46.1%。
为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,国家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。"十一五"以来,国家确定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环境保护总体工作思路,把水、大气、土壤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,把保障群众饮水安全作为首要任务。
2006年起,温家宝总理连续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,要继续搞好"三河三湖"、松花江、三峡库区及上游、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。
2007年起,国务院陆续批复了淮河、海河、辽河、松花江、三峡库区及上游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、黄河中上游、滇池、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。环境保护部加强了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保障水环境安全工作,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。
为让群众呼吸上新鲜空气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环境保护部联合发改委等9部门制定的《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全面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,切实改善区域和城市环境空气质量。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专门针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综合性政策文件。
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问题,"十二五"期间,国家要求,突出抓好重点防控地区、重点防控行业和重点防控企业,健全法规标准体系,完善政策措施,依靠科技进步和严格执法监督,扎实深入推进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工作。2011年上半年,国务院批复了《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"十二五"规划》,这也是国务院批复的首个"十二五"专项规划。
执法措施之变:围绕解决群众迫切关注的环境问题
解决人民群众反映迫切的饮用水污染、空气污染、噪声污染及土壤污染等现实环境问题,以污染减排为抓手,确保饮水安全,坚持以人为本,执政为民,将环境保护作为保障与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,成为各地政府以及环保部门工作的一大核心。
"十一五"以来,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多个部委开展联合执法,围绕突出环境问题,连续5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。5年来,全国共出动执法人员700余万人(次),检查企业300多万家(次),查处环境违法企业12余万家(次),取缔关闭违法排污企业两万多家,有效遏制了违法排污高发势头。
面对群众日益关切的重金属污染问题,党中央、国务院连续做出一系列部署。环境保护部迅速反应,联合发改委、工信部、监察部等9部门,在全国集中开展重金属污染企业专项检查。今年9月,环境保护部还针对近期频发的化学品环境污染事件,召开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视频工作会议,全面部署了全国化学品环境管理专项检查工作,全力遏制突发污染事件高发态势。
一系列的专项执法,打出了一记记重拳,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权益,使一大批突出的环境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常听民生之声,常察民生之需,常解民生之急,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广开言路,积极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,疏导民意,缓解了群体事件的危机,建起了一条保障群众环境权益的绿色沟通桥梁。2002年~2010年,全国"12369"环保举报热线共接到群众投诉387万件,受理370万件,办结367万件。
各地环保部门在环境信访量大幅增多的情况下,也积极探索环境信访的创新机制。2011年7月,北京市某小区饱受臭味侵扰,网友通过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微博投诉。很快,环保局查明了污染源,要求多家污染企业限期整治。江苏省环保系统进一步创新"厅长带案下访"机制。每个月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都会选择一批"疑难杂症"投诉案件,主动下访到基层,将环境信访难题解决在实处,帮助基层环保部门化解污染纠纷。
覆盖范围之变:从城市扩展到农村
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覆盖面从城市扩展到农村,并结合城市与农村的不同特点,开展了一系列污染防治工作。
为给群众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,我国各城市积极创建环保模范城市。"创模"以来,一些城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有了大变化。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水、大气、噪声等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。
从全国范围来看,以2008年的统计数据为例,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水环境功能区(城区)水质达标率比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高4.96个百分点;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30.99个百分点;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则分别高出28.92和25.77个百分点;2008年,全国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平均值为78%,高出全国城市平均值16.83个百分点。
在此背景下,我国创建了一批环境与社会、经济协调发展,环境优美的模范城市,优化了城市功能布局,塑造了良好的城市形象,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。
一边是城市演绎着创模的轰轰烈烈,一边是农村如火如荼地开展污染防治工作。
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广阔的农村地区,解决农村环境问题也是保民生惠百姓的重点之一。近年来,农村环境保护日益得到党中央、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,2008年7月,国务院召开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,农村环境保护步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。
“以奖促治”政策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。各地普遍反映,这是一项“顺民意、解民忧、惠民生”的好政策,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突出农村环境问题。
例如,安徽省淮北市石台镇刘庄村曾是媒体多次报道的“问题村”,饮用水水质严重超标,严重影响了群众的身体健康,通过实施“以奖促治”政策,这个村4500名村民全部吃上了合格的自来水。四川省简阳市简城镇民旺村实施“以奖促治”后,两家工业企业历史遗留污染得到治理,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。
据环境保护部测算,通过实施“以奖促治”政策,中央财政资金带动地方投入超过50亿元,支持了全国2165个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创建,农村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300万人。这也是我国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创新之举,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,对于统筹城乡发展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。
为进一步深化“以奖促治”政策,我国还推行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。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以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为契机,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农村环境问题。
以山西省为例,国家计划3年投入7.5亿元支持山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。日前首批支持山西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两亿元资金已全部到位,山西将通过3年治理,使5%~8%的行政村、乡(镇)环境质量有所好转。届时,全省将有200万人口受益。
社会稳定与生活幸福,是改善民生的根本目标。解决环境问题、加强环境保护,才能保障生命与健康,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基本权利,促进人的全面发展,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和长远需要。踏上绿色道路上的中国,一边规划着未来的蓝图,一边憧憬着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。 |